“光伏+交通”模式正快速发展,截至2025年,中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保守估计达215GW,乐观预计达255GW,部分预测甚至更高,“光伏+交通”作为重要应用场景,其装机规模增长显著,推动了交通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。以下是详细分析:
一、“光伏+交通”模式的发展现状
装机规模增长: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,2025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保守达215GW,乐观预计达255GW。而彭博新能源财经的分析师在中性情境下预测,2025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将达302GW(交流侧)或368GW(直流侧)。截至2025年上半年,中国累计光伏装机规模已突破1000GW。
应用场景丰富:“光伏+交通”模式已广泛应用于机场、地铁、高铁站、港口、隧道、高速服务区、匝道、隔音墙等场景。例如,北京大兴国际机场、上海虹桥枢纽高铁站、雄安高铁站等均建设了大规模的光伏发电项目。
政策支持:交通运输部、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相继印发文件,推动近零碳服务区建设,推进服务区光伏基础设施建设。同时,各地也出台了相关政策,鼓励和支持“光伏+交通”模式的发展。
二、“光伏+交通”模式的意义
推动绿色低碳发展:交通领域是碳排放重点领域,“光伏+交通”模式通过在交通基础设施中融入光伏技术,为交通运营提供清洁能源,有助于减少交通运输的碳排放,推动交通体系的低碳转型。
提高能源利用效率: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可以为交通设施提供清洁能源支持,为服务区提供充电设施、路灯、监控系统等电力供应,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,提高能源利用效率。
带来经济效益: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还能够为交通运输行业带来经济效益,降低运营成本,提升服务水平。例如,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可以助力港口节能减排事业的发展,有效降低港口的购电成本。
三、“光伏+交通”模式面临的挑战
土地资源有限:服务区规模较大,需要大量的土地用于光伏板的安装,而土地资源有限,土地征用可能会受到限制和竞争。
投资成本高:光伏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,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。
技术成熟度较低:目前,“光伏+交通”模式在技术上仍存在一定的壁垒和瓶颈,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。
政策支持不足:尽管政策在逐步完善,但目前仍存在一定的政策支持不足问题,需要政府出台更多鼓励政策和激励措施。
四、“光伏+交通”模式的未来展望
技术创新: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,“光伏+交通”模式将在提高发电效率、降低成本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。
应用场景拓展:未来,“光伏+交通”模式将在更多交通场景中得到应用和推广,如公路、铁路、水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绿色化改造。
政策支持加强:政府将继续出台相关政策,鼓励和支持“光伏+交通”模式的发展,推动交通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