项目背景:
该项目位于新疆喀什地区英吉沙县,是新疆自治区发改委下发《自治区2023年第二批新能源项目备案清单》中的项目,也是中国能建西北院首个以“防沙治沙”模式获取的新能源项目。
项目规模:
规划光伏装机容量50万千瓦,总占地面积约1.7万亩。
项目投资:
总投资约20.59亿元,采用投建营一体化模式进行建设。
建设内容:
包括50万千瓦光伏电站、35千伏集电线路、50兆瓦/100兆瓦时储能系统、220千伏升压汇集站、220千伏送出线路、国网站出线间隔扩建等,同时配套建设生态治理与防洪设施。
预期效益:
项目建成后,每年可提供约7.6亿度绿色电量,年节约标准煤约28万吨,减少二氧化碳约72万吨。
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、能源结构调整、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。
技术特点:
光伏治沙作为一项创新的生态治理模式,将光伏发电与荒漠治理紧密结合,运用光伏板的遮阴效果,有效降低地表温度和风速,显著减少地表水分的蒸发,从而为植物生长创造更为优越的环境。
社会影响:
项目建设期内用工3000余人,项目运营后能提供200余个就业岗位,对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有积极影响。
新疆英吉沙500MW光伏治沙项目是我国单体最大的“防沙治沙”模式新能源项目,以下是详细情况:
一、项目概况
位置:新疆喀什地区英吉沙县克孜勒乡
规模:总装机容量50万千瓦,占地约1.7万亩
投资:总投资约20.59亿元,采用投建营一体化模式
建设内容:
光伏电站(50万千瓦)
储能系统(50MW/100MWh)
220千伏升压站及送出线路
生态治理与防洪设施
二、技术特点
光伏+治沙融合:
利用光伏板遮阴效果降低地表温度(约降低5-10℃),减少水分蒸发(约减少30%),为板下植被恢复创造条件。
智能追踪系统:
采用平单轴跟踪支架,提升发电效率约15%,年发电量可达9.25亿千瓦时。
生态友好设计:
光伏阵列间种植耐旱灌木(如梭梭、红柳),形成“板上发电、板下治沙”的生态循环。
三、预期效益
维度 | 具体效益 |
---|---|
能源输出 | 年发绿电9.25亿度,满足约20万户家庭用电需求 |
减排效果 | 年节约标煤28万吨,减排CO₂ 72万吨(相当于种植600万棵树) |
生态修复 | 治理荒漠化土地1.7万亩,植被覆盖率从不足5%提升至30%以上 |
经济效益 | 项目运营期25年,预计总收入超45亿元,投资回收期约8年 |
四、社会影响
就业带动:
建设期用工3000余人(其中当地劳动力占比超80%)
运营期提供运维、生态监测等岗位200余个
乡村振兴:
通过“光伏+农业”模式,在光伏板下试点种植耐旱经济作物(如甘草、肉苁蓉),预计年增收超500万元
技术示范:
作为西北院首个光伏治沙标杆项目,其“生态修复-光伏发电-储能调峰”一体化模式将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地区推广
五、项目亮点
政策创新:通过“防沙治沙”指标获取新能源开发权,探索生态价值市场化路径
技术集成:融合光伏跟踪、储能调峰、智慧运维等先进技术
多方共赢:实现政府(生态改善)、企业(经济效益)、民众(就业增收)三方受益
六、最新进展
2025年4月10日:项目首次并网成功,进入试运行阶段
2025年底:计划实现全容量并网,配套储能系统同步投用
该项目对推动新疆能源结构转型、促进荒漠化治理具有示范意义,其“光伏+生态”模式有望在全国沙漠地区推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