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伏自发自用余电上网价格受政策机制、市场供需、成本结构及地方差异等多重因素影响,具体分析如下:
一、政策与机制因素
市场化改革
全国范围内,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,电价由供需双方协商或竞价形成,与煤电基准价脱钩。
存量项目电价受省级主管部门调控,增量项目通过全省竞价确定,竞价上限考虑绿色价值,下限考虑成本。
补贴与绿电溢价
部分地区对配置储能的新能源项目给予0.05-0.15元/度的绿电溢价补贴。
绿电交易机制下,高耗能企业愿为绿色电力支付5%-10%的溢价。
容量补偿
山东、甘肃等8省试点新能源容量市场,补偿标准为0.3元/W·年,间接影响余电上网收益。
二、市场供需因素
电力供需平衡
光伏出力时段集中(如午间),易导致电力供过于求,压低售电价格;夜间用电高峰时段因光伏无法发电,电价上升。
2025年,新疆、甘肃等西北地区光伏余电上网电价已进入0.1x元/kWh区间。
市场化交易机制
电力现货市场交易中,光伏大发时段常被设置为上网电价低谷时段,进一步拉低余电上网价格。
例如,山东2023年现货市场试运行中,光伏午间电价最低降至0.1元/千瓦时。
三、成本与投资因素
设备成本与投资回报
光伏组件价格从2023年初的1.5元/W降至目前的0.7-0.8元/W,单位造价降低,客观上具备电价让利空间。
但项目收益对电价最为敏感,造价下降不能带来电价同等幅度下行。
融资与商业模式
部分民企投资方通过“资本金+融资”模式,在建设期已获利颇丰,后期电费收入仅需覆盖融资成本,进一步压缩余电上网电价。
四、地方政策与区域差异
地方燃煤基准价
各地燃煤发电基准价不同,导致光伏余电上网电价存在差异。
例如,青海以0.2277元/kWh的水电综合价作为光伏上网电价。
地方补贴政策
部分地区对分布式光伏项目提供地方补贴,但补贴力度因省份而异。
例如,浙江2022年绿电交易均价较煤电基准价上浮6.8%。
消纳能力与接入条件
分布式光伏原则上就近消纳,消纳困难区域需配建储能或实施汇集升压接入,增加成本并影响电价。
例如,新疆2025年度双边交易中,光伏综合结算电价预计在0.11-0.12元/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