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主站|会员中心|保存桌面

古瑞瓦特逆变器服务商    

户用光伏逆变器,工商业光伏逆变器,地面光伏逆变器

新闻分类
  • 暂无分类
站内搜索
 
友情链接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太阳能鱼光互补项目!
新闻中心
太阳能鱼光互补项目!
发布时间:2025-03-31  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1        返回列表

概念与原理
渔光互补是一种将太阳能光伏板架设在水产养殖水域上方的模式,实现“一地两用”。光伏板阻挡阳光直射,降低水温,抑制藻类繁殖,同时发电。这种模式在长江中下游等水域广阔、光照充足的地区尤为适用。

综合优势

  • 资源互补:水面空间立体利用,光伏板与鱼类共享环境。

  • 环境效益:减少土地占用,降低碳排放和污染,改善养殖水质。

  • 经济效益:发电收入叠加水产品收益,投资回报周期长但稳定。

  • 社会效益:促进就业,助力乡村振兴,优化能源结构。

实施案例

  • 广州花都“碳谷小镇”:320兆瓦柔性支架项目,结合充电桩与生态旅游,年减排显著。

  • 安徽当涂太白电站:国内首个获“国家优质工程奖”的项目,年均上网电量3亿千瓦时,生态景观优美。

  • 上海崇明项目:上海市最大集中式光伏项目,年均减排相当于种植5.4万亩森林。

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

  • 组件耐候性:需应对高湿、紫外线反射,采用高防水等级和抗紫外老化材料。

  • 结构安全:浮动支架需抗风防腐,优化夹角设计平衡发电效率与养殖需求。

  • 运维管理:结合物联网监测水质、温度,实现智能化管理。

政策支持与市场前景

  • 政策扶持:《“十四五”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》明确支持渔光互补,目标到2025年规模超1000万千瓦。

  • 市场需求:我国水产品产量全球第一,模式潜力巨大,预计项目数量与装机容量将持续增长。

太阳能鱼光互补项目详解

一、核心原理与模式特点

太阳能鱼光互补项目,又称“渔光互补”,是一种将太阳能光伏发电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的创新模式。其基本原理为:

  • 空间立体利用:在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,下方水域进行鱼虾养殖,实现“一地两用”。

  • 环境协同效应:光伏板遮挡阳光直射,降低水温2-3℃,抑制藻类过度繁殖,改善养殖水质;同时,水面蒸发量减少,水体环境更稳定。

  • 技术适配性:通过调节光伏板与水面夹角(通常15-30°),平衡发电效率与下方光照需求,部分项目采用透光组件设计,兼顾水下植物光合作用。

二、综合效益分析


维度具体效益
能源产出年均发电量可达1.5-2亿千瓦时/100兆瓦项目,全生命周期(25年)总发电量超35亿千瓦时。
经济收益双收益模式:电力销售(如上海崇明项目年售电收入超1.2亿元)+ 水产品产值(如江苏泗洪项目亩均增收8000元)。
环境价值每100兆瓦项目年减排CO₂约12万吨、SO₂约400吨,相当于植树50万棵。
社会效益提供运维、养殖等岗位,助力乡村振兴;优化能源结构,推动绿色转型。


三、典型案例解析

  1. 广州花都“碳谷小镇”项目

    • 规模:320兆瓦,占地6000亩(相当于500个足球场)。

    • 创新点:柔性支架技术实现高净空(便于捕捞)、大跨距(适应鱼塘形状),配套新能源充电桩与生态景观。

    • 成效:年减排CO₂超20万吨,提升土地经济价值30%以上。

  2. 安徽当涂太白电站

    • 荣誉:国内首个获“国家优质工程奖”的渔光互补项目。

    • 生态融合:周边栖息白鹭、野鸭等鸟类,升压站旁荷花塘形成生态景观,年吸引游客超5万人次。

  3. 上海崇明港西项目

    • 规模:158兆瓦,上海市最大集中式光伏项目。

    • 环保贡献:年均减排CO₂约13.8万吨,相当于种植5.4万亩森林;联合上海海洋大学打造渔业科教基地。

四、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

  1. 组件可靠性

    • 问题:高湿、盐雾环境导致光伏板PID效应(电势诱导衰减)和隐裂。

    • 对策:采用双玻组件+纳米涂层,提升防水等级至IP68,配备智能监测系统实时检测隐裂。

  2. 结构安全性

    • 问题:水面波动、台风等威胁支架稳定性。

    • 对策:采用HDPE浮体+镀锌钢管框架,抗风等级达14级;动态锚固系统适应水位变化。

  3. 养殖兼容性

    • 问题:光照不足影响鱼类生长。

    • 对策:透光组件+LED补光系统,分区养殖(如深水区喂食,浅水区养殖耐阴品种)。

五、政策与市场前景

  • 政策支持

    • 国家《“十四五”可再生能源规划》明确将渔光互补列为重点方向,目标2025年总装机超1000万千瓦。

    • 地方补贴:如江苏、浙江对项目给予0.3-0.5元/千瓦时补贴,并提供渔业贷款贴息。

  • 市场潜力

    • 我国水域面积超2亿亩,其中可开发渔光互补项目的水面约5000万亩。

    • 预计2030年总装机可达30GW,年替代标煤超1000万吨,形成千亿级产业规模。

六、未来发展方向

  1. 技术融合:结合智能物联网(如水质传感器、无人机巡检)提升运维效率。

  2. 模式创新:拓展“渔光+旅游”“渔光+科普”等多元化应用场景。

  3. 国际合作:中国技术已输出至东南亚、非洲等水域资源丰富地区。


总结:太阳能鱼光互补项目通过“水上发电、水下养殖”的协同模式,实现了能源、经济、生态三重效益的统一。在政策推动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,该领域正迎来规模化、智能化发展的黄金期。

收缩
  • QQ咨询

  • 电话咨询

  • 18520143666
  • 添加微信客服